close

2015-11-05|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是台灣著名文學家吳濁流的成名小說之一,也是當時緊張的社會中,吳濁流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寫下的一部經典小說。閱讀這篇小說讓我有深深的體悟,尤其是在小說中敘述到中國救國義勇隊青年從容就義的情節,我也是看到差點昏倒,當天晚上還睡不著覺,明明超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殺人情節不在少數,但這部小說還是讓我感到十分震撼。這次的讀後分析與心得是我第一次在閱讀之後,運用方格紙做筆記,主要記錄故事情節,以及我認為可能有特殊涵意或是重要佳句。

書訊

心得與觀點

全書主角胡太明原版定名為胡志明(因為與越戰共產領袖同名而修改),意思是「何不明志呢?」其實全書重點就環繞在這點進行,精神上的認同感便是當時代新一代青年面臨的問題,他們夾雜在中、日之間的矛盾,難以克服的孤兒意識,卑賤的庶子文化。對於此書,我想孤兒意識的探討已經是大體的共識了,因此我想討論書中其他的現象與想法。

何謂新時代?舊潮新思的衝擊與過度自由的拿捏

舊潮新思一直是轉型的中國社會的一個矛盾點,讀四書五經的雲梯書院倒閉或許意味著中道漸漸衰弱,但其實並非說明著新思一定就絕對完美。首先衝擊的是太明的父親娶了一個小老婆,結果到後來卻看到庶子分家的卑微和不堪;第二個部分則是太明在南京工作的時候,淑春以「新時代」為支撐點,提出了結婚理論,過著糜爛放縱的生活,發表煽動群眾的空理……,這些並非新時代應該給予人們的想法,但這同時說明了,自由是難以拿捏的,突然擁有自由的舊時代中國人,只學會了如何濫用。

完全的權力使人完全的腐敗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日本人多可惡、韓國人多不要臉之類的話,我聽到後總是在心中打一個問號。這是環境氛圍的漩渦下的一個迷思,正好從此書中就可以看到了。在書中,在台日本人對台灣人進行精神與物質的壓榨,日台職員間存在芥蒂,內藤久子以身分不同為原因回絕了太明的愛情。然而最大的反差在於,當太明到日本留學的期間,他的日本房東與其女兒鶴子對太明是不是台灣人的事情反而完全不介意,甚至還帶他去散步賞紅葉。這很清楚的說明了一件事情,腐敗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被賦予權力的在台灣的統治者,他們的淫威憑藉在完全的權力之下,而在台職員間的隔閡還有內藤久子的假性優越感,只不過是權力迷思下的笑話,他們既身在迷霧中也摸不透這茫然感,終究只能成為背上歷史罪名的「日本人」。所以,一般的百姓大多是無罪的,有罪的是昏庸的政治,以及被濫用的權力,太明在書中曾被幽禁,那時的官員對他說:「我相信你不是間諜,但是我卻無權釋放你,這是政府的命令,我是不得不扣留你的。」由此可見一斑。

中庸之道並非是讓人逃避問題的藉口

中庸之道代表的是一種彈性的思想,然而在尋求歸屬感的太明的思想中,卻反而誤解中庸之道而成為了一種逃避問題的藉口。他遭到鄉人冷嘲熱諷,只懂躲藏在書堆中,祖墳被挖,也只想如陶淵明一樣隱遁世俗,才發現陶淵明也沒有力量治療這種創傷。因此故事中,藍曾經對他說:「老胡!你的迷夢醒了沒有?你一腦門子的中庸之道,你卻不知道中庸之道會叫人卑屈到什麼程度?」後來他的爺爺之死,以及農場好友老黃的卑微思想都做了最直接的解釋。

從歷史的創口看社會

從切剖歷史的角度來看這類小說,什麼是歷史?歷史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層面,我們從太明的身上看到了日治時期的殖民生態,從教職、社會、政治、農業、皇民化之餘,我們還應該有什麼樣的想法?一部好的作品最大的目的在於啟迪,如魯迅棄醫從文目的在於淑世,因為醫生可以救的是病痛,而文學家能救的是社會。因此,除了感嘆過去台灣人的辛酸之外,我想把討論的要點放在現在以及未來:現代社會中許多弱勢族群是否也是孤兒的一種?比如同性戀、種族歧視、身心障礙者……,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恰如胡太明一樣,癥結點出自於認同與歸屬感。

《火影忍者》是近年熱門的漫畫之一,我想以此做舉例再好不過了,裡面的主人翁鳴人、人柱力、組織曉,和也恰巧是面臨這種歸屬感問題。想要和大家一樣生活,想要被認同,卻發現是自己是社會邊緣被遺棄的孤兒,故事走向是喜劇效果,因此刻意美化成人人都容易被感化,然而其中我通常更注意到的是那些被邊緣化的角色,通常都是黯淡無光、隱遁封閉,不然就是成為惡勢力,而這些人若是到了真實社會中,就未必是漫畫的和平結局,比起因貪婪起邪念之人,這類人更可能鋌而走險的。因此影射到這個社會來看,社會問題的通常原因就在於被邊緣化的人無法突破的孤兒意識(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胡太明或是鳴人),然而這孤兒意識難道不是一般人的偏見與階層歧視所造成的嗎?答案呼之欲出。

所以吳濁流的這部作品從我的角度來看,他除了讓讀著能體會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生活生態,也在提醒今後人們一件事情:並非博愛的精神,而是接納的心胸。而小說最末太明或許是裝瘋賣傻,以此到大陸去宣揚理念,因為經過幾番內心的拉鋸戰之後,他終於戰勝了自己,戰勝了孤兒意識,他決心明志!問題始終在於胡志明三個字──何不明志呢?以此共勉之。

原文分享

本文由原作者撰風改寫自【筆記.閱讀】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讀後分析暨省思. 撰風 – 翻閱,城市的溫度.

arrow
arrow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